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电子政务网 >> 信息化 >> 行业信息化 >> 文章正文

信息预警 银行业的第三只眼
作者:记者 肖扬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更新时间:2006-7-26


  

  编者按 2006年底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这无疑是重大的挑战和机遇。近日,中国银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2006年年中工作会议上强调,银行业及各级监管部门要认真把握宏观调控的新形势、新要求,有针对性地做好银行业风险监管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抓紧做好全面对外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防范和化解高危机构风险,维护银行体系和社会稳定。

  为了加强银行业案件风险防范工作,日前银监会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案件风险防范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了十一条措施。这为金融业做好风险防范、与国际规则接轨指明了方向。因此,构建全面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充分利用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提供的大量信息,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及其对银行业经营和监管影响的分析,建立经常化的联系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准确、可靠的市场动态和产业信息,成为提高银行监管水平,有效防范风险的有力手段。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由于政府的干预及银行的努力,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每年降低2至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从2000年的34%下降到2005年的8.6%,连续五年实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占比“双下降”。但是,我国银行业的风险控制仍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实现全面风险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风险控制的水平。

  当ERM遭遇“信息不对称”时

  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wideRiskManagement,ERM)是近些年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有专家称,全面风险管理是一种以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为指导,以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全部的风险管理概念为核心的崭新风险管理模式,已成为国际化商业银行谋求持续发展和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方式。全面风险管理强调从整个银行的范围,对各项业务、各项操作和各层次人员等方面的风险进行统一管理。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在流程中镶嵌各类的风险模型,以达到管理风险的目的。但在实现ERM过程中,有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就是信息不对称。

  有着多年国内外银行从业经验的北京讯达恒通公司总经理景滨告诉记者,在银行业中,信息不对称主要是在缺乏借方信用价值信息的情况下,贷方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就好比,借款人比贷款人更清楚还款的前景,纳税人比税务局更了解自己的财务状况一样。当银行无法有效识别借款人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时,基于银行过去的经验,所有借款人被索要一个平均利率。该利率高于“优质借款人”资信相当的利率,导致部分“优质借款人”退出借贷市场,银行减少了良好的客户群,进而对剩余客户索要更高利率。另一方面,银行索要利率低于“不良借款人”风险所体现的利率,导致“不良借款人”积极寻求贷款。由此,银行呆账损失巨大、公司抱怨缺少资金融通、银行信贷标准高、过分依赖抵押品等情况不断出现。在我国当前的金融运行中,信息不对称也是引发金融风险的因素之一。

  低质量信息,给银行信贷决策挡道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套垂直的金融预警体系,实行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次的预警系统所构成的垂直型监测预警,即由银监会、各商业银行总行等组成宏观预警系统,建立跨省的银监局、各商业银行分行等组成区域性中观预警系统,由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等组成微观预警系统。这种垂直型系统比较符合我国现行的经济金融管理体制,操作起来也较为方便。但是,对于解决银行信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还不足以应对。

  虽然银行对贷款企业的审核,主要通过对借款人访问、阅读公司的年报、风险管理部门定时发布风险公告等几种方式进行。但是,借款人可能刻意隐瞒信息、对年报进行包装。银行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传统审核贷款公司年报、拜访贷款人以规避风险的做法,不能满足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而由于决定企业信用的来自法院、工商、公安、审计、环保、质检等的信息,大多处于信息孤岛状态,要想获得企业全面的信息,如果仅仅依靠银行工作人员通过互联网搜索,一方面时间花费太多、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收集的信息不完整、带有偶然性,从而造成不良客户过关。

  毕博管理咨询董事RolandSpahr博士曾表示,在中国,银行目前可以利用并加以评估的一些客户信息,比如企业的财务报表和个人账户信息等,很多都还属于低质量的信息。信息质量的低劣削弱了以预测为主要目的的风险评估的质量。因此,中国的银行比其他国家的银行更渴望找到解决内部与外部欺诈行为的方法,从而解决由于错误信息而造成的信贷决策过程中的问题。

金融信息预警,将违约者拒之门外

  在发达国家,各种第三方金融信息预警体系的发展可谓方兴未艾。全球著名商业信息服务商OneSource,整合了2500多个信息源,提供320万上市和私有公司的信息和数百个行业信息,为总资产2600亿美元的美国著名银行BankOne提供金融预警体系的垂直搜索服务,使得信用分析员通常需要花费数十小时从数十个网站收集零散的信息,现在只需要几十分钟,就可以及时了解经济和行业动态、比较借款人与同行业其它竞争者情况、预知借款人信用状况变化,达到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的目标。

  在国外,采用第三方的专业金融信息预警体系,已经成为各大银行的一致选择。一般而言,提供这种服务的公司,大多具有信用分析与风险管理经验、最新的智能搜索和情报管理技术,由此创建出的专业面向商业银行的预警情报体系,可以提供用于判断国家(地方)总体经济政策风险、行业风险和公司风险的负面预警情报。这些负面预警情报将有助于警示银行关注客户或潜在客户的信用风险变化趋势,以便在违约事件发生前主动控制风险,及违约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保全措施,最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加强银行核心竞争力。

  金融信息预警体系是通过采集、分析与整理负面预警信息的流程,结合IT技术和熟悉信用风险因素判断的专业金融编辑的分析与整理,保证了信息的广泛性、及时性和实用性。在每日24小时实时监控覆盖国内外新闻杂志报纸、

  ICP网站、BBS网站、新闻组、博客等多媒体信息资源,进行自动智能搜索、智能分类,使信息的采集范围最大化和采集质量最优化。

  在我国,目前已经开始有了专门针对金融行业信息不对称现状提供解决方案的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信息预警体系也在中国银行业得到了许多应用。通过阅读预警信息,可以对银行授信风险管理起到如下作用:帮助了解地区、行业和公司的信用恶化趋势,对地区风险、行业风险和公司风险起到预警作用,提早做好资产保全工作;了解潜在授信客户的负面信息,帮助业务拓展单位选择正确的目标客户,提高营销效率;及时获得第三方信息,既可以改变贷款调查信息渠道单一的局面,也不影响贷款审查的独立性,有助于提高贷款审查的针对性。而银行不必再面对大量的信息源,不仅可以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还能够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风险管理是现代银行业经营的核心。提高金融机构市场风险管理意识,加快风险管理手段的更新和管理措施的落实,对于中国银行业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利用金融信息化手段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屏障,通过专业的第三方———这双金融信息预警的眼睛,或许是银行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并有效提高银行业市场风险管控能力的一个契机。

资料链接

  金融风险管理发展历程

  近二十年来,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二阶段,随着90年代以后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几起震惊世界银行和金融机构危机大案(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等事件)促使人们加大对市场风险的关注。一些主要国际大银行开始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测量与资本配置模型,以弥补《巴塞尔协议》的不足。主要进展包括:市场风险测量新方法———Val鄄ueAtRisk(VAR)(风险价值方法)。这一方法最主要代表是摩根银行的“风险矩阵”系统;银行业绩衡量与资本配置方法———信孚银行的“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RiskAdjustedRettlrnonCapital,简称Raroc)”系统。

  第三阶段,近几年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Metrics和CreditSuisseFinancialProducts(CSFP)的CreditRisk+两套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入注目。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业风险(如1998年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损失的事件)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四阶段,经过多年努力,风险管理技术已达到可以主动控制风险的水平。目前有关研究侧重于对已有技术的完整和补充,以及将风险计值法推广到市场风险以外(包括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等其他风险领域的尝试。

全面风险管理

  2003年7月,美国著名的职业机构COSO(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 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 sion)公布完成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 RiskManagement Frame work》,称为ERM框架)(草案),并公开向业界征求意见。

 

  根据ERM框架,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哪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从而合理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经过几年国外风险管理实践,全面风险管理正逐步走向规范。

  ERM框架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企业的目标;第二维是全面风险管理要素;第三维是企业的各个层级。第一维企业的目标有四个,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全面风险管理要素有八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控。第三个维度是企业的层级,包括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各子公司。ERM三个维度的关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八个要素都是为企业的四个目标服务的;企业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以上八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该框架适合各种类型的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站内文章搜索
    热门文章
    普通文章 瘸腿CIO如何跳高?热点文章
    普通文章 王众孚 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上的讲话热点文章
    普通文章 医院五大“最不方便”热点文章
    普通文章 日照港打造数字化铁路物流热点文章
    普通文章 农村信息化服务落实处热点文章
    普通文章 泰国将成为东盟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中心热点文章
    普通文章 建设诚信苏州 打造消费天堂热点文章
    普通文章 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热点文章